近年来,湖北麻城市第一中学作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省级示范高中,在“县中振兴”战略中勇立潮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该校不仅顶尖高校录取实现突破,整体高分段和上线人数也稳步提升,综合办学水平持续位居湖北省县域高中前列。
今年高考,麻城市第一中学8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211人,本科特殊招生线上线突破千人,彰显了这所县域省级示范高中的强劲育人实力。
激发内驱:让成长成为自觉
走进这所百年学府,育人理念渗透于细节。课堂上,价值观通过课本剧、朗诵赛等形式自然融入;操场上,传统戏曲与武术活动生机勃勃。学校构建的“基础实验-学科竞赛-创新项目”培养体系,助力学生在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
“学习的事在学校解决,不把问题带回家。”今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曾司纵、曾司横兄弟道出了他们的学习心得。这种主动探究的态度,得益于学校“三维育人工程”及特色励志教育体系的持续浸润。模拟政协、志愿服务、成人礼等实践活动,则引导学生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成长。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生命都成为自主生长的主角。”麻城一中党委书记吴宏文表示,激发学生内驱力是办学育人的关键。近10年来,该校已向清华北大输送70余名毕业生,并培养了10名飞行学员。
系统重塑:构建贯通培养生态
作为县域教育“领头雁”,麻城一中如何仅凭一县生源保持高升学率?
“县中振兴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的‘生态重塑’。” 麻城一中校长张欢介绍说,学校着力打破“三年壁垒”,探索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培养。教学改革是核心,学校构建了高效课堂“一二三四五”体系,推动教学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改革需要务实路径。学校通过专家问诊、外出研学、领导听课、日教研制度等多措并举,确保课堂转型落地。在高二班的物理课上,学生们围绕电磁感应问题展开“学术辩论”,这是该校“五步教学法”的生动实践。监测数据显示,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
教研赋能:锻造卓越教师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竞争力的源泉。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及集体备课等机制,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在高一教师办公室,青年教师贾世国在导师指导下打磨教学设计。作为“青蓝工程”受益者,他刚在市级优质课竞赛中获奖。“从学情分析到问题链设计,导师都带着我一遍遍磨。”贾世国说。
目前,由学校5位正高级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已成为县域教师发展的“孵化器”。近三年,学校新增各级名师33人,骨干教师保持稳定。
在2025届年级组办公室,墙上的“三年备考路线图”清晰标注了各阶段目标与任务。“我们推行‘三年一贯制’部署,让教育过程避免断层。”高三年级蹲点校长彭稳章说。
管理效能释放依靠两支核心队伍:备课组长队伍深耕教学,班主任队伍锚定德育。学校实施“一生一策”,为关键生配备导师,帮扶学困生,并通过约谈机制及时纠偏。全员教研、全过程质量监控构成了精准高效的管理闭环。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张欢比喻道:“这更像一场精心耕耘,不催熟、不拔苗,给足阳光水分,静待花开。”
依托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麻城一中正以“黄冈排头兵,荆楚新标杆”为目标,在“县中振兴”的浪潮中探索前行,其经验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