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是癌症患者常见的问题。2022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近2000万,死亡970万,中国新发病例480万,死亡260万。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患者可达60%-80%,其中1/3晚期疼痛患者为重度疼痛。
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其机体生理功能进行性恶化,加剧肿瘤进展,同时引发治疗耐受性下降,甚至迫使患者中断抗肿瘤治疗进程,形成疼痛-功能障碍-治疗中断的恶性循环,缩短患者总体生存期并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持续未被有效控制的癌痛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生理功能和抗肿瘤效果,还可导致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症状。因此,镇痛在癌症治疗中非常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癌痛治疗的三阶梯原则,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控制癌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指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将治疗分为三个阶梯: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分别采用不同强度的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在针对重度疼痛,该指南首选强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对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不仅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同时还能有效地减少患者的药物需求量。
然而,阿片类药物在止痛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等),除便秘外多能通过适当的预防和处理得到缓解。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OIC),是一种严重且无法耐受的并发症,通常会持续发生于阿片类药物止痛治疗全过程,导致患者减少甚至停用阿片类药物,严重影响疼痛管理,降低生活质量,增加社会负担等。因此,在镇痛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便秘对癌痛患者至关重要。
便秘主要由于肠道μ阿片受体的激活所致,泻药不能从机制上解决,而阿片受体激动剂(羟考酮)和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联合使用,通过阻断肠道中的μ阿片受体而不干扰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在不影响镇痛效果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便秘。
羟考酮纳洛酮缓释片是当前国内唯一能显著改善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同时具有防滥用特性的国产强效镇痛药。该药物适用于成人需阿片类镇痛药才能充分控制的重度疼痛。通过加入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阻断羟考酮对肠道阿片受体的作用,有效减轻了阿片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便秘。其独特的“锁药”技术旨在防止药物被滥用。在确保有效疼痛管理的同时,提供了可维持12小时的持续镇痛效果,简化患者的用药方案,改善其生活质量。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应对癌痛治疗中的便秘问题。